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外改革开放的深化,中国出现了巨大的翻译市场。中国翻译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,中国的注册翻译机构有近3000家,翻译从业人员至少达100万。

但专业翻译人员却不足10万人,而且往往集中在上海、北京、广州 深圳 等少数经济发达的城市或者政府部门,但也有一些知名翻译机构脱颖而出。

相比“外译中”,“中译外”的专业人才更是严重不足,缺口高达90%。从规模上看,中国已成为“翻译大国”。

预计到2010年,中国翻译市场总额将达350亿元人民币。但是从翻译产业的发展状态而言,我国并不能称之为翻译领域内的发达国家。

正如国内翻译机构傲世立华发布的产业评估报告所述,我国翻译产业整体处于低端水准,也就是说满足于沟通的基本需要,而沟通的质量仍乏善可陈。

纵观国内外企业各个行业中的佼佼者,我们不难发现,所有成功的案例都不乏共同之处,那就是:注重翻译质量。

翻译机构

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,打着这样旗号的企业并不在少数。但是有几家企业能够真正做到名副其实呢?翻译机构,不应该仅仅是个中介的角色,而应该力求成为客户的翻译外包服务供应商。

一方面,为客户找到专业适合、语言水平高的翻译人员;另一方面,应该协调好译员的工作,严格运用译审流程,掌控翻译质量,最终将语言精炼、专业到位的译稿交付给客户。

否则,我们可以想象一下,一份充斥着谬误的译稿对委托企业带来的何止是经济上的损失,一些无形的难以弥补的声誉上的损失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。

中国翻译协会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:“这个市场不缺能翻译的人,大量的廉价译员充斥了整个市场。有人用字对字、词对词翻译,写出的句子读不通;客户的质量意识也有问题。

没有意识到有些外语的行文体系特性和中文截然不同——他们因为不太懂语言,有人认为这样的翻译却是好的,结果国际业务受阻还找不到真正的原因。”

所以,翻译机构的工作看似简单轻松,实际上举足轻重,在选择译员、译文质量控制和译审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防火墙作用,在沟通双方的第三方服务供应商方面,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。

国际工程合作日益加强,无论是中国公司还是国外公司,在参与国际工程的招标或投标过程中,都需要翻译其招标书、投标书以及公司的相关材料,包括公司的资质证书、公司财务文件以及章程等。

同时,部分国内工程项目的文件也都需要翻译机构,包括世行、亚行、日本协力银行、国际金融组织、外国政府或公司投资贷款的项目。